社会低龄化犯罪浅谈

点击数:363 | 发布时间:2025-05-30 | 来源:www.xkhshop.com

    内容摘要:犯罪年龄的低龄化是目前青少年犯罪比较突出的特征。因为目前生活质量提升,社会的高速发展,未成年人接触社会、知道社会的渠道比较广泛,这使他们生理上、心理上的进步都比过去提前了。通过笔者在郑州少管所的调查,未成年犯第一次违法犯罪年龄15岁以下的,占未成年人犯罪的二分之一;少年教养职员中,15岁以下轻微违法的占五分之四,这类数字都表明青少年犯罪的年龄明显比过去提前了很多。在这里,笔者处在一名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警察的立场上在主观、客观的首要条件下分别讲解了青少年低龄化犯罪的特征、成因、预防及趋势,以供大伙参考。

    关键字 :犯罪 一同犯罪 犯罪心理 预防对策 道德理念

    伴随当今社会传播媒体的空前进步,青少年以敏锐的心想法受着年代的变化,见多识广,早熟、早知、思维活跃。而在其次,青少年犯罪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方法等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对青少年犯罪的特征和成因的剖析对大家更好地预防青少年犯罪有着要紧的意义。
    1、青少年低龄化犯罪的概况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说他们特殊是由于青少年正处于由未成年到成年的转化过渡时期,他们的思想、行为已由幼年的依靠心理变得相对独立、成熟。但青少年毕竟缺少社会经验,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模仿、独断、不听话心理悄然而生,假如遭到不好的环境的薰染,加上教育失当,青少年比较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青少年违法犯罪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从不好的行为、恶作剧进步到违法犯罪;由单差生进步到思想品德和功课都差的双差生,进而结帮逃学,进步成违法犯罪行为;从冒险、游乐到离家出走、侵犯别人权益到违法犯罪;从骄生惯养到称王称霸乃至行凶打人;从被歧视、虐待到行凶报复,或被丢弃而流落街头,被坏人教唆而犯罪;从小偷小摸进步到偷窃打劫;模仿影视里的暴力和色情镜头,从好奇到偷尝禁果而违法犯罪,等等。
    《三字经》中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但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十分紧急的社会问题。近几年来,国内的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犯罪种类也相当多。青少年犯罪(已满14岁,未满十八岁的)所占比率,建国初期共占全部犯罪的1%。
    70年代末占4%,进入80年代将来,已增至7%左右。进入九十年代后,25岁以下青少年犯罪占50%左右,有些地方已达60-70%。所以研究和解决青少年犯罪刻不容缓。
    2、青少年低龄化犯罪呈现的特征
    国内现在的青少年犯罪较以往,呈现出如下几个特征:
    (一)犯罪心理的报复性和犯罪心态的逆反性
    青少年虽年幼无知,但同样渴望人格上的独立和自立,可以获得平等的权力和尊重,不愿受管束,这种心理随年龄的增长有时会愈加强烈,尤其是当他们具备一些不好的行为而被管教时,他们轻则反感对抗,重则予以报复。
    (二)犯罪方法趋于成人化、自动化、暴力化和低龄化
    通过调查知道,现在,青少年犯罪中“四化”现象极为明显。案例中,从缴获的工具、枪支与犯罪的过程看,陈某与成人犯罪已十分相似,是先有肯定的计划并筹备肯定的犯罪工具,杀人后进行抛尸等等。
    (三)组织结构的团伙性和犯罪结合的偶合性
    组织结构看,通常都是临时纠合,时聚时散性的,而且这种组合总是是一拍即合,一哄而起的团伙性一同犯罪 ,这与有组织有策划的团伙性犯罪有所不同,这种偶然性的纠合也总是伴随一个犯罪活动的终结而自行解体。
    (四)突发性
    因为少年的犯罪动机总是比较简单,其目的单一,随便性强。一般地说,较少有预谋,没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和精心策划,常常是遭到某种原因诱发和刺激,或一时的感情冲动而忽然犯罪。这种突发性行为反映了未成年人情感易冲动,不擅长控制自己。
    (五)犯罪有意的突发性且犯罪方法的残忍性
    青少年犯罪一般没事前的充分考虑和酝酿过程,没预谋,而总是只须遭到某种影响和刺激,一时冲动,就可能立即萌生犯意,突发犯罪;而且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计后果,从而酿成恶性犯罪。
    (六)犯罪动机的单一性和犯罪目的的荒诞性
    青少年犯罪的动机总是是出于好胜猎奇,对照模仿;其目的总是是好奇好玩或争强好胜。他们有些是简单地模仿电影电视中的某个镜头和情节,有些是模仿小说或现实社会新近发生的一些作案的犯罪伎两个,有些是同学或朋友间所谓的争强好胜,显示自我的天不怕地不怕而犯罪。
    (七)疯狂性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生活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因为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形成完善的人格,总是容易走上歧途,并且因为年青人逞强好胜,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过程中,常常带有非常大程度的疯狂性。
    (八)连续性
    对某些具备盗窃、打劫等犯罪行为的青少年,一般在第一次作案得手之后,侥幸心理便得到强化,从而对物质享受产生了贪得无厌的欲求。产生连续性犯罪。
    3、青少年低龄化犯罪的成因剖析
    据调查,青少年案犯家庭情况常见偏差,且多为畸形,有些家庭爸爸妈妈不和,有些爸爸妈妈离异,有些教育不当,管理不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言行、品行及教育办法,对青少年的心理、品德、喜好和思想的影响至关要紧。青少年犯罪是什么原因具体表目前如下几个方面:
    (一)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方位进步,促进了社会的全方位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法的偏激倾向。于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买卖、贪污纳贿等社会不好的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风气导致较大的不好的影响。而青少年正处于生活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少社会经验和是非分明的能力,受这种不好的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魅惑,在肯定条件和某种原因有哪些用途下,就大概走上犯罪的道路 。
    受社会不好的文化影响
    大家了解,出色的文化可以提升人的思想,促进大家奋发上进,低级、庸俗的文化会腐蚀人的灵魂,妨碍社会文明的进步。现在在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等中充斥着很多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与其它有损人民群众健康的内容,对社会文化环境导致了一定量的污染。这种受污染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香港及海外流入的暴力恐怖片在一定量上激起青少年好奇心和模仿的欲望,很多青少年正是因为剧情的引导从而完成与其年龄并不相称的违法犯罪行为从而走上犯罪。
    受家庭不好的教育的影响
    爸爸妈妈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家庭的教育培养,深刻影响着子女性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家庭教育的缺点是子女形成不好的个性的基础,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
    法制道德教育滞后
    近几年来,虽然在中小学设立了法律常识和品德教育课,在社会上拓展“送法上门” 、“法律进家”等多种形式的普法教育活动,但在力度上还有欠缺,在面上还有死角。青少年自己更是不看重此方面的学习。因而,导致一些青少年缺少是非、荣辱、善恶观念,分不清罪与非罪的界限,此罪与彼罪有什么区别。
    青少年自己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
    以上四方面对于青少年反而言均是外部原因,青少年犯罪最根本是什么原因在于青少年本身的素质。因为青少年犯大多文化素质较低,分辨事非能力较差,其处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非常难应对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魅惑,比较容易被其他人收买、借助,或控制不住我们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4、青少年低龄化犯罪的预防对策
    1、保护性预防。保护性预防是指国家或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手段。
    (1)健全立法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本渠道。
    海外有《少年法》、《少年法庭法》,很多国家都是采取法律的方法规范未成年人的行为,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而且在这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譬如,有些国家禁止18周岁以下青少年在公共场合持有烟,无论是不是点燃;禁止十八岁以下青少年买烟,就算是为其他人买,违者将被处罚。还有些国家规定晚上10点将来,假如再向青少年销售白酒即视为违法。国内虽然在1992年就推行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又在1999年推行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填补了国内少年司法的空白,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但现有法律、法规因为线条过粗,规定过于笼统,操作起来困难程度较大。譬如,国内《刑法》规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人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留教养 。所谓必要的时候,有关讲解为比如家里无人管教,或者虽有人管教但确实管教不了,或者群众反映强烈,坚决需要政府收留教养。这种规定显然不利于实质操作。应加大有关青少年保护的立法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好的物质条件;预防青少年沾染不好的习惯,禁止侵蚀青少年思想品德信息的传播;打击教唆、引诱、胁迫青少年犯罪的犯罪活动,这也是保护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要紧环节。
    (2)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
    青少年爸爸妈妈应当主动地进行各种常识的学习,持续的增强监护人应俱备的育人素质。青少年父母应加大对法律知识和德育常识、育孩知识的学习。父母用律己正己的思想和行动影响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爸爸妈妈要有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要知道、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学会正确的育孩知识和办法。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对有生理缺点、曾犯过错误的孩子不要揭短,注意给孩子留面子,多鼓励提升孩子的上进心、自信心。注意孩子在社会遭到的不好的影响,在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时,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
    (3)充分发挥学校育人有哪些用途。
    发挥学校育人有哪些用途是让青少年在学校就树立了正确的生活观、世界观,给学生一个全方位进步的好环境。在教育中,一要针对青少年的思想状况和表现实质,安排专门时间,加大对理想、道德、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二是在各门学科环节中,加大德育的渗透;三要教育青少年遵守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进一步增强分辨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四应该注意遵循青少年的心理特征、道德认识进步水平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按部就班,组织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增长社会常识和经验;五要对已有不好的行为的青少年,采取积极的手段进行矫治,但教师应善待学生的“错误”。据调查,对犯了错误误的学生进行训斥、责骂、只能使学生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自暴自弃,甚至产生不好的后果,作为教师只有发自内心、溢于言表的博大的爱,才是最有号召力的使学生醒悟。
    2、堵塞性预防。堵塞性预防是指通过堵塞各方面工作的漏洞,降低和消除推行犯罪的条件,达到犯罪避免的手段。给学生普法,学校常常把政治课设为法制课,组织学生同意“庭审教育”,参观看守所。孩子懂法要主动而不可以依靠课堂的灌输。主要包含:加大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世界观 。
    (1)以法律方法净化环境。
    狠抓落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学习宣传教育,明确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一目的,坚持不懈地拓展扫黄打非斗争,发挥政法机关的主力军用途,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各部门通力配合联合行动,对学校周围的各种娱乐场合,按有关法律法规需要,进行彻底清理,歌舞厅、电子游艺室等公共场合,对未成年人设立禁区,加强消除视听污染力度,降低污染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好的社会大环境,实行综合治理,齐抓共管,克服单打一,背靠背,形成多维立体的预控互联网。
    (2)强化家庭教育,打造好氛围。
    家庭是传播和学习科学文化,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要紧场合和课堂。父母的素质怎么样,教育办法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对此,父母要不断加大自己的道德修养,学习和学会基础心理学,教育学常识,采取科学的教育办法才能达到好的成效。以民主、平等、宽容取代专横,权威、独断、惟命是从,承担起为人爸爸妈妈的教养责任,和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烦恼,解决他们的忧虑,努力缩小代沟,以文明的谈吐举止,乐观的态度,高尚的情操,进取的精神感染子女,在好的家庭环境中,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3)加大素质教育,促进人格健全。
    在推行素质教育中,学校要加大法律、道德教育,开辟第二课堂,把对青少年的世界观、生活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纳入德育课,并认真考核。组织青少年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线,丰富他们的生活。做到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相统一,以形象,生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认真落实素质教育需要,贴近青少年实质,讲求科学,防止政治课、德育课教学形式化,把正确的是非观映入青少年学生的头脑中,积极抵制社会上不好的风气的影响,使正气成为健康心理的支柱。通过各种心理活动情景练习,增强青少年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提升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切实有效地促进人格健全。
    3、控制性预防。控制性预防是指各种针对有明显犯罪倾向或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人采取的帮忙、教育、挽救手段。
    (1)①建设一支高素质、迅速反应的专业化打击队伍是当务之急。②打造一个资源共享、信息容量大、开放式的犯罪信息资源库很必要。③公安机关对社会面的控制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大。④深入调查研究偷窃、打劫等各类案件的规律、趋势,有针对性地拟定打击对策。⑤强化证据意识,加强深挖余罪力度。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净化治安环境刻不容缓。⑦提升安全防范意识、一同参与违法犯罪预防工作要常抓不懈。⑧政法部门特别要加强整治校园周围环境力度,清理整顿学校周围的各种场合及各种影视、网咖,让青少年离得远远的暴力、离得远远的淫秽,打造一个青少年舒心的学习、生活环境。⑨加大少年法庭的工作。⑩送工读学校教育等 。
    (2)重视采集信息,准时矫治不好的心理。
    心理作为内在活动,总是通过言谈举止表现出来,以此为信号,家庭应与小区片警、学校之间应常交流,在信息上相互交换,杜绝父母管不了,学校管不着,社会没法管的现象,准时知道学会青少年个体的心理动向。一旦发现有不好的心理、症状苗头的时候,准时教育挽救。决不可以掉以轻心。
    (3)采取成立帮教小组等手段进行帮助、教育、挽救工作。
    决不可以对已表现出来的不好的心理症状掉以轻心,如学习不有兴趣、成绩降低、纪律松懈、厌恶学校生活、常常与行为不轨者交往、爱说谎话、大话、空话、贪玩无度、什么事都不干、常常成群结伙逛商店、过分追求吃喝玩乐、迷恋黄色读物、聚众结伙、赌博、打架斗殴等。教师应有所警觉,因势利导,及早矫治,把不好的心理遏制在萌芽初期。
    4、改造性预防。改造性预防指政法机关以生产劳动为主要方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技术教育,使有违法犯罪的人改邪归正,成为遵纪守法的劳动者。在劳动改造时,应结合青少年犯罪的特征与缘由,要重点进行思想教育,以彻底从思想上使失足青少年得以改造,真的成为自力更生遵纪守法的劳动者。

    [1][2]下一页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考试人事网(https://www.bzgdwl.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考试人事网微博

  • 中国考试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